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主治病种 > 中医外科 >
中医外科
胆道蛔虫病
时间:2015-10-10 10:35作者:admin浏览:
 胆道蛔虫病是肠蛔虫最常见的并发症,好发于儿童、青壮年及寡妇。以剧烈的胆绞痛为主要特征,且为形成胆石的中药因素之一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现代医学认为蛔虫钻入胆道的原因有三:

1、全身或胃肠功能紊乱。蛔虫因为周围环境的改变。活动性加强,上行而钻入胆道。常见于驱蛔不当、发热、腹泻、妊娠或外科手术等。

2、胆道系统尤其是胆道口括约肌技能的改变。

3、蛔虫有喜碱怕酸和钻孔习性,当上行至十二指肠后,为避开胃酸而钻入胆道。

由于胆道系统有丰富的植物神经,对各种刺激非常敏感,当蛔虫钻入胆道后,变引起但道口括约肌痉挛,因此产生阵发性绞痛;由于导入细菌,常可引起感染和其他并发症。

中医认为蛔虫喜温恶寒。由于脏寒胃虚,蛔虫便妄动上扰,窜入胆道;胆失通降。肝失疏泄,遂致肝胆气滞而引起心窝胁下绞痛,汗出肢冷;湿热蕴结胆腑,胆汁逆溢肌肤,故可出现黄疸;若壅祖不解,久而湿聚热盛,化腐成脓,则见身热烦躁,寒热往来,舌绛等。

【诊断要点】

1、常有排蛔史,突发剑突下偏右或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痛,疼痛时捧腹屈膝,辗转不安。在间歇疼痛消失如常人或仅有隐痛。常伴恶心呕吐,或吐出蛔虫。

2、颜面、巩膜可能有虫斑,腹壁一般柔软,无压痛或仅有剑突下或右上腹轻压痛,常有症状重,而体征轻的特点。当合并胆道感染时才出现剑突下或右上腹肌紧张;大便镜检有蛔虫卵,或粪便中可见排蛔虫;钡餐检查时少数病例显示出十二指肠有蛔虫形。

【辩证论治】

(一)气滞型

主证:上腹部绞痛,时发时止,躁扰不安,汗出肢冷,腹痛喜按,间歇期又如常人,小便清长,无腹肌紧张,舌苔白,脉弦紧,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或稍高。多见于单纯性胆道蛔虫病。

治法;制虫排虫,行气止痛

(二)温热性

主证:上腹部持续性胀痛,阵发性加剧,寒热往来,口苦咽干,可有腹肌紧张,拒按,纳差,吐黄苦水或见身目发黄、尿黄、便结。舌质红、苔黄腻、脉弦数或滑数,白细胞计数升高。多见于合并胆道感染或胰膜炎。

治法:清热利湿,利胆排虫

(三)脓毒型

主证:右上腹持续性剧痛或胀痛,寒战高热,神昏谵语,身目发黄,尿短赤,便秘,腹胀痛,压痛拒按,舌质红绛,苔黄燥,脉滑数或细数。多见于并发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或脓毒型休克。

治法:清热解毒,养阴生津

【预防与护理】

1、加强卫生宣传,注意饮食卫生,做到饭前、便后洗手。发现肠蛔虫感染及时进行治疗。胆道蛔虫病,症状缓解后应及时驱肠蛔虫,以防复发。

2、密切观察病情,注意有无腹肌紧张、黄疸、发热等合并症的体征出现。如腹痛剧烈,可用陈醋60g加花椒少许加热后口服。

3、针刺及新医疗法能起安蛔、解痉、止痛的作用,应熟练掌握,以便及时为患者治疗,减轻痛苦。尽量减少止痛药品的应用。

4、中药应与疼痛缓解期粉刺温服,以防呕吐。

5、若呕吐频繁,不能进食者,应按医嘱输液,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。

6、注意询问及观察吐虫和便虫的情况,并随时记录。

医生介绍

潘剑

潘主任, 新乡潘剑中医 主任,技术精湛,爱心无限!熟知中西医科学知识,擅长中医药防治工作,深入系统学习中医临床知识,工作20年,诊治各类患者数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