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主治病种 > 中医内科 >
中医内科
糖尿病
时间:2015-10-10 10:42作者:admin浏览:
 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内分泌疾病,以多饮、多食、多尿、易饥、消瘦为主症,多发生于40-60岁之间。

【病因病机】

本病份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,发病原因多不明。一般认为原发性者多与遗传有关;继发性者多为胰腺炎症、对抗胰岛素的各种分泌过多、药物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有关。

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因素大体有四。

1、禀赋不足。五脏皆柔弱者,善病。

2、肾阴亏损。或由于年大体衰,或由于疲劳过度,或由于病后失调,皆可导致肾阴亏虚,阴虚火旺,发为消渴。

3、饮食不节。过食肥甘醇酒,损伤脾胃,酿成内热,灼烁津液,而成本病。

4、情志失调。情志失调,忧思恼怒,可以导致肝气郁结,郁久化热,灼伤肺胃之阴,遂成肺燥胃热。

总之,本病的病理主要表现为阴虚与燥热两个方面,两者互为因果。一般常是阴亏于前,为本本;燥热于后,为标。燥热于后,为标。燥极,上灼肺阴,烦渴引饮者为上消,灼烁胃阴,消谷饥为中消;肾虚精耗,固摄无权尿多为下消。

【诊断要点】

1、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以后,男性略高于女性,有的可与遗传有关。有些患者常合并有周围神经炎、白内障等,应特别注意。

2、多数患者见口渴引饮,多食消瘦、尿频量多、小便混浊而有甜味等症状;少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,尿检查可见尿糖阳性,比重增高,糖尿病严重者尿中可出现酮体。

3、本病应与肾形糖尿、滋养性糖尿、症状性糖尿,以及乳糖尿相鉴别。

【辩证论治】

(一)上消

主证:无明显症状,或见烦渴多饮,口干舌燥,大便正常,小便较多,舌边尖红,苔黄而干,脉数。空腹血糖常低于150mg%,多见于轻型。

治法:清热润肺,生津止渴

(二)中消

主证:口渴多饮,多食善饥,形体消瘦,易疲,小便频数,大便燥结,舌苔黄燥或燥裂,脉濡数。多见于中型。

治法:清胃热,润燥养阴

(三)下消

血糖在250mg%以上,除下述症状外,可见不同程度的酮血症或糖尿病昏迷,多见于重型。

1、肾阴虚损

主证:小便频数而量多,色浊如脂膏,或带甜味,口渴多饮,五心烦热,口干,舌红,脉沉细。

治法:滋补肾阴

2、阴阳两虚

主证:小便频数量多,随饮随尿,面色暗黑,形体消瘦,腰酸乏力,四肢不温,气短,阳痿,带下,舌绛而干,或剥光干裂,脉沉细数无力。

治法:温阳滋肾

【预防及护理】

1、搞好饮食护理。控制饮食可减轻胰脏的负担,有利于胰脏功能的恢复,调整代谢,保证营养,防止肥胖,预防各种并发症。

2、合理安排生活。根据病情适当作户外运动,以增强体质,促进康复,巩固疗效。

3、注意体重及尿量变化。

4、及时发现酮中毒。

5、做好口腔、皮肤的护理。

6、防止受凉感冒及其他感染,以免加重病情。

医生介绍

潘剑

潘主任, 新乡潘剑中医 主任,技术精湛,爱心无限!熟知中西医科学知识,擅长中医药防治工作,深入系统学习中医临床知识,工作20年,诊治各类患者数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