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主页 > 主治病种 > 中医内科 >
中医内科
盗汗
时间:2020-03-25 09:36作者:新乡潘剑中医浏览:

新乡潘剑中医,服务人类健康!  

盗汗

盗汗

盗汗是中医的叫法,指的是在我们晚上睡觉时,醒来发现身上都是汗水,这就是盗汗。

中医如何治疗睡觉盗汗

睡觉盗汗是一种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,现代医学中并没有记载有关盗汗的病情,但是中医上却将这种睡眠中身体出现异常、不能控制的出汗,醒来后 立即停止的现象称为盗汗。人体汗液的分泌,是由中枢神经所控制,如果各种因素造成中枢神经失调,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,就会出现汗液分泌增多的现象。

盗汗的原因

盗汗是指入睡时汗出,醒后汗自止,除了气阴两虚,多见于阴虚内热。此外,儿童盗汗较为常见,也多由营卫不和、阴虚内热所致。且儿童阳气偏盛,体内代谢产生热量也多,更不能妄用补药。但也要注意,小儿多汗同时伴有吵闹、夜啼、枕部头发脱落等可能是缺钙。

盗汗常见现象

轻度盗汗:通常发生在入睡已深,或清晨5时左右,或在睡醒前1~2小时,患者身体会出现少量的汗液,醒后则不再出汗。

中度盗汗:通常发生在入睡后不久,随即出现全身出汗的现象,汗量较多,醒后则不再出汗。患者会感觉口干咽燥,擦干身上的汗液后,再入睡也不会再出汗。

重度盗汗:通常发生在入睡后不久或即将入睡时,患者全身出现大汗,醒后汗液虽然可以逐渐停止,但是再次入睡时,依然会满身大汗,严重影响睡眠。这类患者同时会兼有心情烦躁、口干舌燥、消瘦、疲乏不堪、大便干燥等症状。

盗汗的治疗

治疗以养阴清热、使热内消为主,可选用当归六黄汤、麦味地黄丸、知柏地黄丸、六味地黄丸等方药。配伍多用生地、麦冬、地骨皮、桑叶等药,如热过 重可加黄连,汗出量多加龙骨、牡蛎、生黄芪等。盗汗还可能与阴阳失调、表虚受风有关,症见汗出怕风,周身酸楚,时寒时热,或半身出汗,或局部出汗,苔白, 脉缓,治疗以调和营卫为法,方用桂枝汤等。也有因情志不舒、过食辛辣肥厚、素体湿热偏盛等引起的肝火、湿热郁蒸型盗汗,症见全身出热汗、汗液易黏、面赤烘 热、烦燥口苦、小便色黄、舌苔薄黄、脉弦数;治疗以清肝泄热,化湿和营为法,方用龙胆泻肝汤等加减。因此盗汗不可妄补,应辨证论治,当清则清。

儿童盗汗最好及时就医,排除疾病,对症用药调理。如无疾病,不应自行乱服补品,可调整饮食结构,减少脂肪、甜食的摄入量,多食蔬菜水果,衣被适当,增加户外运动。

如何预防盗汗

中医认为,“汗为心液”,若盗汗长期不止,心阴耗伤十分严重,应积极治疗。在治疗的同时,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。主要有以下几点:

1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 ,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,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,注意劳逸结合。

2、在饮食方面,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,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。如属阴虚、血热及阴虚火旺的病人,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,切勿饮酒,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,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 上得到恢复。

3、在条件允许时,适当调 节一下居住环境的温度与湿度,如阴虚血热者的居住环境就应稍偏凉一些等。

4、患者的被褥、铺板、睡衣等,应经常拆洗或晾晒,以保持干燥,并应经常洗澡,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。

5、重症盗汗且长期卧床的病 人,家属应特别注意加强护理,避免发生褥疮。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、神志、出汗量大小,如有特殊改变要及时向医生报告。

潘大夫.jpg

 

潘剑,中医主任医师,中医师,全科医 生,高级心理咨询师,现任新乡市潘氏医疗中医部主任,自幼喜爱医学,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,苦心钻研医术多年,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多 年,诊治病例近百万人次,有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,曾在国家多个医学杂志学术论坛上发表论文近百余篇,精通中医生理学,病理学,针灸学,康复学等各类中医 学科,临床创新意识强,擅长诊治中医各科的疑难杂症。以“传承国药精髓,弘扬国医文化”为己任,想病人之所想,急病人之所急,治病以便民,经济、高效为原 则,真正体现医者父母心!

联  系 人:潘主任  电话:18639097120

Q        Q:877327429  

邮      箱:panjian1970@163.com   

地  址:河南省新乡市宏力大道东段

乘车路线:新乡汽车东站乘15路车,机专站下车向西100米即到;新乡火车站乘52路车,畅岗站下车向东100米即到

          节假日正常接诊!

 

 

 

医生介绍

潘剑

潘主任, 新乡潘剑中医 主任,技术精湛,爱心无限!熟知中西医科学知识,擅长中医药防治工作,深入系统学习中医临床知识,工作20年,诊治各类患者数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