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提要:介绍八纲辨证,脏腑辩证,六经辩证,卫气营血辩证和病因辩证。
临床常用的几种辩证方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从临床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。他们各有特点,又互相联系,互相补充。八纲辩证是辩证根据脏腑的生理、病理特点和脏腑阴阳、气血失调而产生的症候,进行辩证论治的方法:六经辩证,卫气营血辩证是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方法;病因辩证是根据外邪及体内病理产物在临床所引起的表现。审证求因、辩证论治的方法。现分述如下:
第一节八纲辨证
八纲辨证,是中医辩证论治最基本的方法。八纲是指表、里、寒、热、虚、实、阴、阳。它对病症的性质,部位,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和病势的轻重作了概括论述。疾病的种类繁多,症状千变万化,症状千变万化,但是就人的整体反应来说,疾病的类别,不属于阴,便属于阳;疾病的部位,不属于表,便属于里;疾病的性质,不属于热,便属于寒;邪正的盛衰,不属于虚,便属于实。八纲是对立的统一,是互相联系的,其中阴阳是总纲。
一、表里
表和里,说明病变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。病变在皮肉经络为表证,在脏腑为里证。外邪侵犯人体,首先反应在肌表,经络,为病在表;病邪入里或由内而生引起脏腑、气血病症,为病在里。病在表者轻,在里者重。辨别表证和里证,不能完全从病变的解剖部位来划分,更重要的是从症候的特点来区别。
(一)表证
发热,恶寒(或恶风),头痛身痛,四肢酸痛,鼻塞,舌苔薄白,脉浮。其中以发热,恶寒(或恶风),脉浮为表证的主要特征。平常所说湿热病“有一分恶寒,便有一分表证”是有道理的。
(二)里证
里证是和表证相对而言,除了表证,就是里证。不是发热、怕冷、脉浮同时并见的,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,脉不浮的都是里证。里证的病变部位究竟在那一脏腑,还应结合脏腑辩证进行诊断。
里证也有寒、热、虚、实的不同(在寒热虚实项叙述)。
(三)半表半里证
半表半里证是指病邪不全在表,也不全在里,介于表里之间。症状表现为:寒热往来(病人自觉冷一阵,热一阵),口苦咽干,胸胁胀满,心烦,恶心,不想吃东西,目眩,舌尖边红、舌苔淡黄,脉弦。
治法应和表里。
二、寒热
寒热说明疾病的性质,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。“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”,辨别疾病的寒热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大原则,寒症用温热药,热证用寒凉药。
(一)寒证
凡因寒邪或因机体的代谢机能减退所产生的症候。均属寒证,大体可以分为表寒证和里寒证。
表寒证:发热轻,恶寒(或恶风)轻,口干咽痛,舌质红、苔薄白,脉浮数。
治法应辛温解表。
里寒证:不发热,怕冷,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,手足发凉,面色苍白,小便清长,大便溏稀,舌质淡、苔白,脉沉迟等。
治法应温中。
表寒证和里寒证还有虚实之分。
(二)热证
凡因热邪引起或因机体的代谢机能亢盛所产生的证候,均属热证,大体可以分为表热证和里热证。
表热证:发热重,恶寒(或恶风)轻,口干咽痛,舌质红、苔薄白,脉浮数。
治法应辛凉解表。
里热证:发热或潮热,或五心烦热,不恶寒反恶热,口渴,尿黄,舌质红,脉数。
治法应清热。
表热证和里热证有虚实之分,还要具体分析。中医诊断的热证,尤其是里虚热证,体温不一定升高。这里说的热证,是以证而言,不是以体温的高低为标准。临床所见口渴欲饮,小便短赤,脉数,都是热证的表现。若兼有腹满便结,舌红苔黄,脉大有力等证,即是里实热证;若兼有五心烦热。
(三)寒热错杂法
寒症和热证单独出现,容易辨别。但在临床上往往出现寒热错杂的症候。如上寒下热,上热下寒,畏寒里热,表热里寒等情况。如溃疡病患者,原有胃疼寒痛,喜热饮食,下焦又蕴湿热(泌尿系感染),小便短赤,尿频,尿痛,或大便秘结,即属上寒下热证。又如慢性肠炎病人,有腹痛,怕冷,大便稀等下寒症状,又兼见口干舌燥,口舌生疮等上热症状,即属于上热下寒证。临床见到有些外感病人,外寒很重,特别怕冷,头痛、身痛,而又兼咳嗽吐黄痰,口渴、烦躁,尿黄,大便干,舌质红等里热证,即属于表寒里热证。又如素有胃寒的病人,腹痛,大便稀,又外感风热,见有发热微恶寒,口微渴,咽喉肿痛等表热证,即属表热里寒证。
在疾病发展过程中,特别是疾病危重阶段,有时候出现真热假寒,真寒假热的症候,需要细心辨别,倍加注意。
真热假寒:由于内热过盛,阳气被郁不能外达,会出现一些假寒的现象,如四肢厥冷,脉沉等,似属寒证,但身寒不喜加衣盖被,脉沉而有力,并且又见口渴喜冷饮,咽干口臭,,小便短斥,大便燥结等热象,说明这是内热炽盛,外现假寒的现象。
真寒假热:病人身热,面红,口渴,脉大,倾为热证,但身热而欲加衣盖被,面红而四肢冷,口渴而喜热饮,喝也不多,脉大而无力,并且又见尿清长,大便稀,舌质淡,舌苔白腻等寒象。说明阴寒内盛,阳浮于外,外现假热的现象。例如急性胃肠炎重症,吐泻剧烈,内见下利不止,脉微欲绝等一派阴寒症候,而外见面色微炽赤,口渴烦躁(但不欲饮水或水入即吐)等假象,即属于阴盛于内,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。这时若不用心辩证,误假为真,反用寒药攻下,常可导致严重后果。